概述:西南街道位于西江、北江、綏江三江匯流之處,是三水區的中心城區所在。從西南街(人民二路一帶)發展成街市,到商貿中心遷移......
西南街道位于西江、北江、綏江三江匯流之處,是三水區的中心城區所在。從西南街(人民二路一帶)發展成街市,到商貿中心遷移、轄區范圍不斷擴大,西南街道的城市配套、產業發展等不斷邁上新臺階。如今,西南街道正迎來“1234”四大發展機遇,并提出加快推動人民路、云秀山片區和河口片區改造活化,匯聚三水老城文化與三水飲料食品文化,建設具有三水鮮明特色的“筷子街”步行街,講好“大美三水、醉憶西南”故事。

作為歷史悠久的商貿中心,“筷子街”經歷了從無到有、到繁華,也曾因發展空間限制,陷入沉寂。未來,“筷子街”又將如何煥發老城新魅力呢?今天起,我們推出【醉憶西南 筷看世界】專題欄目,帶你聚焦“筷子街”的前世今生,和你
感受老街的韻味與新生活力。
第五期:西南武廟
三水人傍水而居,歷來對水懷有敬畏之心,也在水邊修建了不少的廟宇,以祝愿水上討生活的人們和往來船只平安順利。北江大堤西南段,新風路盡頭,屹立著一座大多三水人都知道的廟宇——西南武廟。西南武廟又稱關帝廟,是廣東省文物建筑里現存規模比較宏大,保存較為完好的關帝廟。
西南武廟始建于清嘉慶十三年(1808年),后來幾經修葺、擴建,現在除山門被拆毀外,石牌坊、前殿、聚寶閣、香亭、后殿等主體建筑保存完好。廟宇坐北向南,中路三間三進,現有建筑面積約900平方米。門前那對屹立了一百多年的石獅,身高1.7米,身長2米,威武雄壯的身型在廣東省內也十分罕見。
相傳,這對石獅還有過一段“古”。20世紀中期,武廟除了是街坊們上香祈福的地方,還是重要的文化娛樂場所,其門口的一對石獅子也陪伴街坊們經歷了多年的風雨。當時,有人試圖砸掉那對石獅子。街坊們不忍心石獅子被毀,便合力用磚頭將一對石獅子團團封住,使其從外面看起來像一個橋墩。這對石獅子因此順利逃過一劫,得以保留至今。
這對石獅底座的雕刻也十分值得說道一番。雄獅墊座左幅雕著一只鵲、一只鹿、一只蜂、一只猴子,乍一看好像沒什么意義,其實是取了“鵲”“鹿”“蜂”“猴”的白話諧音,表達的是“爵祿封侯”的意思。而雌獅墊座的雕塑則有:“幅(福)綬(壽)雙錢(全)”“鵲(爵)獸(壽)青松”,看起來栩栩如生,讀起來趣味盎然。
武廟內的中殿整齊豎立著兩根著名的盤龍柱,由兩個石雕外國小人托著,石柱上雕刻著飛龍,宏偉華麗,藝術色彩極其濃厚。后殿里,朱紅色的頂梁、屋梁鮮艷出彩,斗拱是金燦燦的,映襯得整個后殿金碧輝煌。后殿上還蓋了精致的綠色琉璃瓦,頂部正面雕刻的桃園三結義、仙鶴等圖案栩栩如生。后殿的天井處兩側還有兩處灰雕,長約1米的石板上雕刻有人物和門窗,處處凸顯中國雕刻技藝的精湛。
除此之外,武廟也是街坊們休閑娛樂的好地方。作為曾經的商業旺地,武廟周圍人流絡繹不絕,各行各業興旺發達,當時連修建武廟的資金也是由西南各行業捐助。早在20世紀初,武廟除了是兒童樂園,還是三水人最早的“劇院”。那時候,武廟口經常有人搭棚唱大戲,戲臺前里三層外三層圍滿了看戲的觀眾,熱鬧非凡。
在不同的歷史時期,武廟承擔著不同的職能。1932年,警衛隊駐軍武廟,保護三水人民的平安。新中國成立后,武廟幾經修葺,得到進一步活化,并曾作為縣總工會和工人文化宮所在地,為市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活動。